去年麦播期间,全省大部地区底墒充足,小麦播期整体推迟。总体来看,全省小麦麦播基础较好,冬前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、降水持续偏少、光照明显充足,部分抢墒早播、播量较大、底墒充足的麦田出现一定程度旺长。据农情调度,越冬期全省一、二类苗占比87.0%,三类苗占比8.0%,旺长苗占比5.0%,苗情总体与常年相当。今年1月底2月初,全省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,有效缓解了部分麦田前期出现的旱情,亦为春季冬小麦返青生长提供了有利墒情条件。据2月上旬全省墒情监测结果显示,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或偏多(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%以上),仅豫北、豫东少部分地区土壤缺墒(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2%~58%)。

一、春灌原则
立春后,随着气温逐步回暖,全省冬小麦自南向北陆续开始返青、起身,需水量逐步增加,拔节至扬花期是小麦需水的高峰期,孕穗期是需水临界期,抓好春季麦田水分管理,有利于麦苗促弱转壮增蘖,提高分蘖成穗率,夯实稳产丰产基础。要依据土壤质地、水资源和灌溉条件,因苗因墒科学灌水。灌溉遵循首选地表水、减少采用地下水的原则。灌水应按照先浇三类苗,后浇一、二类苗和旺苗的顺序,三类苗麦田返青期0cm~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%时及时灌溉,为小麦返青、起身、拔节创造有利墒情条件;一、二类苗和旺苗麦田可推迟到拔节至孕穗期0cm~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%时进行灌溉。春季气温不稳、昼夜温差变幅大,灌水宜选择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℃以上晴好无风天气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,避免大水漫灌,做到小水细灌,确保完全渗入土壤、田面无明显积水,防止夜间低温造成冻害。灌水后及时中耕划锄,破除板结,疏松土壤,增温保墒,促根系生长、苗情转化、分蘖成穗和穗花发育。

二、灌溉建议
目前,全省大部分麦田土壤墒情适宜,利于小麦返青、起身,各地要结合实际,因地制宜,分区精准指导,分类精准施策,全力抓好麦田水分管理,夯实今年夏粮稳产丰产基础。(一)豫北区。该区为小麦高产区,处于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,由于降雨量偏少、产量高,春灌以“节”为主,充分利用地表水,减少地下水采用量,因苗因墒节水灌溉,着力提高地表水利用率。返青期三类苗麦田每亩次灌水30m3~35m3,拔节至孕穗期一、二类苗麦田每亩次灌水30m3~35m3,拔节至孕穗期旺苗麦田每亩次灌水35m3~40m3。(二)豫西区。该区为小麦中低产区,山地丘陵旱作区面积大,由于降雨量少、水资源较匮乏,春灌以“省”为主,充分利用有限地表水、集雨窖(池)储藏水,着力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。有灌溉条件的地区,返青期三类苗麦田每亩次灌水25m3~30m3,拔节至孕穗期一、二类苗麦田每亩次灌水25m3~30m3,拔节至孕穗期旺苗麦田每亩次灌水30m3~35m3。(三)豫中、豫东区。该区为小麦中高产区,部分麦田灌溉基础设施条件一般,由于降水量适中,春灌以“调”为主,充分挖掘可用水源,因苗因墒节水灌溉,着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。返青期三类苗麦田每亩次灌水25m3~35m3,拔节至孕穗期一、二类苗麦田每亩次灌水25m3~35m3,拔节至孕穗期旺苗麦田每亩次灌水30m3~40m3。(四)豫南区。该区为小麦中低产区,由于降水较充沛,春灌结合降水实际情况以“减”为主,充分利用地表水,因苗因墒适当减少春灌次数和单次灌水量,着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。返青期三类苗麦田每亩次灌水20m3~25m3,拔节至孕穗期一、二类苗麦田每亩次灌水20m3~25m3,拔节至孕穗期旺苗麦田每亩次灌水25m3~30m3。
三、节灌措施
各地要因地制宜,针对井灌区或渠灌区,结合水资源特点,避免大水漫灌,可采取以下节水灌溉措施,切实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。(一)微灌。可采用滴灌带或微喷带进行灌溉。滴灌可采用内镶贴片式滴灌带或迷宫式滴灌带,铺设长度不超过50m,黏土或壤土地块铺设间距60cm左右,沙壤土地块铺设间距40cm左右。微喷带铺设长度不超过50m,间距1.8m~2.4m。滴灌带和微喷带均与小麦种植平行方向铺设。(二)喷灌。结合不同水源、设施设备条件,因地制宜采用移动式、固定式、半固定式、地埋可伸缩式等喷灌设备进行灌溉,移动式喷灌设备包括卷盘式、直走式、指针式喷灌机。小麦生长后期不宜采用喷灌设备进行灌溉。(三)管灌。在井灌区或渠灌区,用输水软管(小白龙)将灌溉水引至田间进行小畦或窄畦灌溉。小畦一般畦宽5m~7m,长7m~9m,面积40m3~60m3。窄畦畦长小于70m的麦田,可采用大流量浇“跑马水”;畦长大于70m的麦田,可采用间歇波涌灌溉。

四、田间管理
我省春季气温不稳,田间管理须重点预防春季干旱和“倒春寒”,要密切关注天气,坚持防害抗灾相结合,依据不同苗情和墒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,科学运筹水肥,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,促进小麦稳产高产,确保夏粮丰产丰收。(一)因苗因墒抓好水肥管理。随着春季气温逐渐回升,小麦陆续进入水肥需求高峰期,要以控旺促弱稳壮为重点,因地制宜分类抓好管理,在因墒因苗科学灌水的同时,参照全省冬小麦施肥指导意见适时适量追肥。一是旺苗麦田。依据长势以“控旺稳壮”为主,在返青至起身期采取机械镇压或深锄断根,抑制春季过多分蘖,控制继续旺长。对旺长麦田,宜实施氮肥后移,在拔节中后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%时,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8公斤左右;对返青期有脱肥症状的旺长麦田,在拔节前期或中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%时,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10~12公斤。二是一二类苗麦田。依据苗情坚持促控结合,二类苗田块在起身后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%时,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8~15公斤,促进穗花发育,培育壮秆大穗;一类苗田块在拔节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%时,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8~12公斤,保苗稳健生长,稳穗增粒增重。三是三类苗麦田。依据苗情以“促弱转壮”为主,在返青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%时,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7~10公斤和适量磷酸二铵,巩固冬前分蘖,促进春季分蘖;在拔节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%时,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5~8公斤,提高成穗率,促进小花发育。(二)镇压划锄促进增温保墒。早春各类麦田应适时划锄,破除板结,增温保墒,促进麦苗早发稳长。一是旺长麦田。返青后宜及时采取机械镇压,抑制地上部过快生长,促进根系下扎,促旺转壮。二是弱苗麦田。返青后及时划锄,破除表土板结,增温调气保墒,促苗早发促根快长。对“土里捂”或“一根针”麦田,要适当浅锄轻划破除板结。三是旱地麦田。返青后宜选择晴好无风天气,趁墒镇压,先压后锄,压碎坷垃,弥合裂缝,沉实土壤,提墒保墒,抗旱防冻。

(三)防害减灾夯实丰产基础。我省春季常常发生“倒春寒”,要密切关注天气,坚持以“防”为主,提前制定应对措施,避免冻害发生,减轻因灾损失。一是灌水。有灌溉条件的地区,宜在降温前及时适量灌水,改善土壤墒情,调节麦田近地小气候,有效缓冲降温影响。二是镇压。拔节前对耕种粗放、土壤暄松的旱地或水浇地麦田,降温前2~3天及时机械镇压,弥补土壤缝隙,促进根土密接,实现增温提墒。三是化控。对旺长麦田,宜适时适量喷施壮丰安、多效唑等化控物资;降温前宜适量喷施芸苔素内脂等生长调节物资,提高小麦抗寒性和抗倒性。(四)需要注意的问题。灌水应采取节水灌溉措施,避免大水漫灌,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,提高麦田水肥利用率,促进冬小麦稳产高产。早春镇压应注意土壤湿度,避免在土壤过湿时进行,造成土壤板结;划锄避免在土壤过湿或过干时进行,且划锄深度应适中,不宜过深或过浅,以促进根系下扎。对保水保肥性差的砂土或砂壤土麦田,宜采取分次适量追肥,充分发挥肥效,追肥宜在灌水后采用肥耧条施,中耕保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