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4-03-18 数字技术,现代农业
数字技术作为重要变革引擎正在重塑各行各业,持续深度融入生产生活、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。尽管与其他领域相比,数字技术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进程相对慢些,但这也表明在“三农”领域加大力度释放数字技术赋能的乘数效应空间巨大。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,“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、乡村建设水平、乡村治理水平,强化农民增收举措”。产业兴则百业兴,产业旺则乡村旺。当前,要特别着重释放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量增质升的乘数效应。
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,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农业农村建设。党的十九大提出,推进信息化、新型工业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。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(2019-2025年)》显示,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弥合,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有效释放。数据已被列为与土地、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,数据要素市场处于加快培育之中。正是由于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和政府审时度势的统筹推进,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,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0.2万亿元,占GDP比重由21.6%提升至41.5%。这为构建以城带乡、以乡促城、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。
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量增质升
其次,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质量提升。数字技术具有高创新性、强渗透性、广覆盖性,能够推进涉农产业链深度融合,增强农业生产环节的智能管控程度,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精准性。智慧种植养殖实现对农业对象、环境和全过程的可视化表达和数字化管理,能够促进涉农产品的消费升级。使用围绕特定涉农产品的育苗、生产、储藏、流通、加工、消费全链条数据流,可带动技术、资金、人才、土地等资源在产业链上优化配置,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。
最后,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韧性增强。数字技术的连接红利,可使涉农经营主体共享土壤、天气、产能、加工、物流、贸易、消费等数据,提高生产经营的抗风险能力,有效解决乡村产业的短链、缺链、断链等问题。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监测预警的精准性,减少自然灾害、疫病传播、价格波动等对涉农供应链的冲击影响。
现阶段,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精神,高质量推进“数据要素×”三年行动计划,加快释放乡村产业发展的数字技术赋能效应。
一是既要充分认识到乡村产业特别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程度,又要以历史责任感担起推进“数据要素×现代农业”的责任,摒弃不愿、不敢、不会数字化转型的想法,积极稳妥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。
二是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数字化发展规划。深挖和激发数据资产活力,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,发展乡村数字文化产业,拓展乡村智慧旅游应用,促进数字乡村产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涌现。
三是着力提高涉农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数字素养、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字场景的决策能力,提升数字知识教育和数字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精准性,弥合数字鸿沟,培育涉农数据要素企业,强化农产品经营主体流量扶持。
四是完善数据资源持有权、数据加工使用权、数据产品经营权“三权分置”制度,以数据资产纳入财务报表为契机,秉承价值共创理念,强化涉农企业数字责任,不断实现“三农”领域的数据交易规模倍增。
五是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,加强数据采集、应用、开放、管理等标准建设,着重研究农业农村专有软件与信息系统的整合集成技术,探索元宇宙农业,提升涉农产业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。
六是破除制约数据资产应用的体制机制障碍,实现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数字化构建,推进全社会生产生活的数字化转型,严守数据安全底线,为乡村产业发展营建更加优越的数商环境。
河南锐利特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保留一切权利。 豫ICP备14002834号-1